网站首页 碎碎念 碎碎念回复
被打断de狗腿
被打断de狗腿 管理员

用人名命名科学定理是一种非常非常low的做法,这体现了语言的落后性与不科学性。

比如说牛顿三定律:第一定律、第二定律、第三定律。如果叫惯性定律、加速度定律、相互作用力定律,会直白易懂很多。

中文可以这么干,是因为中文属于一种逻辑严密、造词能力强大且相对稳定的语言。我们可以利用很少的汉字精炼地表达出复杂的核心意思;我们也可以把古老的词意稍加解释、衍申,使之在新时代依然可以被人很好地理解,保持词语活力(比如勾股弦)。

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很显然就不具有这种优势。当它需要表达复杂概念的时候,语句就会变得臃肿冗长。当它试图把长词进行压缩的时候,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两个方向:要么用首字母缩写,要么讲别的词赋予全新的含义。

这两种做法都和用人名命名一样,都无法从字面获取任何有意义的信息。

比如说“蝴蝶效应”,如果你要用最简短的词语向一个中国人解释什么是蝴蝶效应,我可以稍加思考,然后说:连锁反应。

比如说“羊群效应”,同样地,中国人可以直接提炼出“从众”二字来进行概括。

但英语就做不到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理论,大部分都只能用一些小故事来描述,然后用没有逻辑关系的词语来使人记住这个故事(比如蝴蝶、羊群)。

这样一个故事:

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。钟况然有音,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

如果让美国人来进行传播,它多半会将其命名类似为“铃铛效应”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称呼。而不会向中国人这样,用“掩耳盗铃”四个字就提炼、概括出了整个故事。

这显然就是英语进化落后失败的体现。

用没有逻辑的词语来描述复杂概念,唯一的好处在于简洁,但既然如此,索性就用发现者的人名来命名,这样并不会使之变得更复杂——反正怎么说都不可能让人直接懂的,都是要另外解释的,怎么叫都一样。

总之,这是中文巨大优势的体现,应当继续保留、发扬。

看到有人提到“老年痴呆”和“阿尔茨海默”的名称问题。

其实我特别反感这种改名字的行为。

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人们互相了解,消除偏见和歧视,而不是玩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。

从前我们说谁家生了个不太聪明的孩子,会说他家生了个傻儿子。

但后来有人觉得这样说太直白,于是创造/引进了一个相对委婉的新词:智力障碍。简称智障。

然而现在“智障”是什么意味大家都知道了。

语言给人的恶意,多半是来自于说话者本身就存在的恶意,而不是说它换了一个词就没有恶意了。

就好像“傻子”,可以用来骂人,也可以用来表达同情和怜悯。而原本用来“消除恶意”的“智障”一词,现在一样充满了恶意。

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矛盾,只要人们还有攻击他人的需要,你屏蔽再多的不友善词语也无济于事。最后只会把更多好词拉下水。

“老年痴呆”也是如此。

老年人容易得的一种病,症状类似痴呆,叫老年痴呆有什么问题?

什么,你说这样直白的称呼对患者对家属都是一种伤害?

相信我,假以时日,“老年痴呆”被“彻底替代”,“阿尔茨海默”这个词也一样会充满恶意。

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人们和谐相处,不要互相攻击。而不是自欺欺人,企图通过改一两个词语表达来实现表面的和谐。

这和美国人禁止“倪哥”,甚至废用“black people”,改称“african american”是一样的幼稚可笑。

更可笑的是美国有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,为了表示男女平等,不讲mankind,而讲peoplekind一样,都是落入了邪魔外道。徒有其表,虚伪可笑。

详情
0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