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文章专栏 硅谷今夜学中文!Cursor 被曝「套壳」国产,AI 顶级人才全是华人
本文探讨了硅谷AI圈内华人科学家的崛起及其对开源模型的依赖,分析了国内开源模型在性能和成本上的优势,以及硅谷对这些模型的逐渐认可。
硅谷 AI 圈最近魔幻事件,不会中文进不了 AI 核心小组。开完会,全说汉语,老外懵了!连模型在思考时,也在说中文~

如果你关注最近硅谷的 AI 圈子,你会发现最近出现一个神奇的现象。当国内都在学英语看文献的时候,国外的 AI 圈子都说中文了!简直是倒反天罡。
以 Meta 为例,如果你不会中文,都混不进核心团队。正式开会说英文,散会后大家集体用中文唠嗑。现在换老外懵圈了!

前几周 OpenAI 一个会议,一进门,三百人的会场整个左小半边都是华人。更有趣的是,当华人成为 AI 顶尖人才的认证标签后,连国内的开源模型也被老外偷师。
Cursor 最近刚发布 2.0 版本,并且推出了他们的第一个自研模型 Composer。但很快打脸就来了,网友发现 Composer 动不动就给他「说中文」。

在 <think></think > 包裹的思考过程中,Cursor 这个所谓的自研模型说的都是中文。这让老外再一次懵 B。
最有意思的是 Windsurf,直接承认自己拿着 GLM-4.6 的定制版本进行微调和强化学习。

除了「顶级 AI 人才说中文」和「模型用国内开源大模型微调」这两个主动选择,现在连一些大佬都开始放弃 OpenAI 和 Anthropic 而被动选择国内的开源模型。
为什么?因为模型量大管饱,性能还好,还便宜。
最近一个消息真的让我们感觉老外现在不仅不迷信 OpenAI 等闭源模型,而且纷纷开始选择国内的模型了。
比如 Chamath Palihapitiya 表示,他的团队将大量工作负载迁移到了 Kimi K2,因为它的性能显著更好,而且比 OpenAI 和 Anthropic 都便宜得多。

这哥们是美国知名的企业家和投资人,他的表态还是能够说明一个问题:国内开源大模型,是真的香!
不过评论区还是有些冷静的声音,说这哥们早期投资了 Groq(不是马斯克那个 Grok)。而这次他们团队从 Bedrock(据说是前 20 大客户)迁移到 Groq 上的 Kimi K2,因为模型的性能更优!
但背后其实可能为了宣传 Groq 的服务。

这次 Cursor 为什么在思考过程频繁「说中文」,网友们也总结出两个主要原因:
以 Cursor 的资源体量,从零预训练一套强模型的可能性很小,更像是在开源的 SOTA 智能体模型上做二次训练;因此出现「说中文」的情况并不奇怪,这更像底座与训练数据选择的结果。
Composer 大概率是用「几个月前」的开源 SOTA 做微调,但大模型迭代极快:等推向市场时底层已落后。于是既不愿与当下最新的开源 SOTA 正面对比,又对底层细节讳莫如深;即便融资可观,仍难摆脱「更多是个壳子」的质疑。
总之还是一句话,国内的开源模型,真香。
从国外数据网站的统计数据就能看出来。
在 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 指数榜单上,除了排在前几名是闭源的 OpenAI 的 GPT-5、谷歌的 Gemini 2.5、xAI 的 Grok、Anthropic 的 Claude 4.5 以外,紧随其后的都是开源模型。
而且,大部分都是国内模型:MiniMax-M2、DeepSeek-V3.1、Qwen3-235B-A22B、GLM-4.6、Kimi K2。
而开源老祖 Meta 的 Llama,以及相关的微调版本,都得排到他们后边。

而在 Coding 指数榜单上,依然如此,DeepSeek V3.1 要比谷歌的 Gemini 2.5 Pro 还要好。

智能体榜单上,Kimi、GLM 和 Qwen 也排到了前列。

如果按照开源和闭源划分,全球 AI 模型的能力中,开源真的很能打。
不要忘了,这只是能力榜单,如果再考虑国内开源模型的价格,确实就真香了。

在随着时间,AI 能力增长这件事情上,虽然 OpenAI 一直遥遥领先,但 MiniMax、DeepSeek、Qwen、GLM、Kimi 追赶的速度一点都没有落下。

这波 AI 浪潮,不仅改变了世界科技的走向,甚至对于人才标签的认知也同样被改写。
说起来,能把单一顶级人才的薪酬公开喊价到上亿美金,也就是前段时间 Meta 的扎克伯格首创的。
首先是 Meta。
在刚组建几个月的超级智能实验室(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)中,最初的 44 人团队里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华人。
其中,赵晟佳和后来加入的宋飏,分别出任首席科学家和研究负责人。

MSL 首席科学家,赵晟佳(Shengjia Zhao)。赵晟佳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,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。
2022 年 6 月毕业后就加入了 OpenAI 技术团队。工作经验仅有 3 年的他,履历上已有了多项辉煌战果。还在 OpenAI 时,他是多项里程碑式突破背后的关键人物。
作为开启 AI「思考」能力的第一个推理模型,o1 的成功,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在「思维链」技术上的发展热潮。


**MSL 研究负责人,宋飏(Yang Song)。**宋飏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,博士毕业于斯坦福计算机科学专业,研究方向聚焦生成模型与多模态推理。
在学术界,他以「扩散模型」研究闻名,是该领域的技术奠基者之一。
他曾在谷歌大脑、Uber ATG、微软研究院等机构实习,有丰富的工业与理论背景。
2022 年加入 OpenAI 后,他组建「战略探索」团队,围绕更大规模、更复杂数据、更高维模态进行方法论探索与系统落地。

相比 Meta,OpenAI 团队里的华人其实更多。
每逢重磅发布,从长长的贡献者名单到直播现场,都少不了华人科学家的身影。
不过,担任高管职位的,就只有首席研究官陈信翰(Mark Chen)了。

陈信翰的母亲邱瀞德是台湾清华大学教授,现任信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所长;父亲陈建任曾任联亚光电董事长。
他高中时曾随家人从美国回台。在新竹实验中学的双语部就读时,他接连在数学竞赛 AMC10、AMC12 和 AIME 中取得满分,并凭此优异成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(MIT)。
在 MIT 获得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后,陈信翰进入一家自营交易公司从事量化投资工作,负责为股票和期货开发机器学习算法。
在 OpenAI 的七年时间里,陈信翰从研究科学家逐步晋升为首席研究官,负责模型开发和公司整体研究工作。
在此期间,他领导了多项里程碑式的项目,包括 o1 系推理模型、文本到图像模型 DALL-E,以及融入视觉感知的 GPT-4 等等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刚刚凭借突破性进展登上 Nature 封面的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团队,他们的处理器总监 Yu Chen 也是华人。
Yu Chen 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物理学理学学士学位,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。
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了 4 年博士后研究后,他于 2014 年加入谷歌,担任量子研究科学家**。**

除了这些 AI 顶级人才,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华人大佬。比如英伟达的 CEO 黄仁勋、AMD 的 CEO 苏姿丰、英特尔的陈立武等等。
除了人才和模型训练,很多提供 API 的平台公司,也纷纷接入国内的开源模型。
比如 Vercel 的老板 Guillermo Rauch 就表示,鉴于 GLM-4.6 的出色表现,「在 nextjs.org/ evals 中排名第三,并且是前五名中唯一的开源模型」。
现在,他们不仅提供 GLM-4.6 的 API 服务,而且价格也是最低的。

10 月 22 日,Airbnb CEO Brian Chesky 在采访中表示,Airbnb 的客服 AI 现在由 13 个模型组成。
关键是,他公开承认 Airbnb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Qwen 来支持 AI 客服。」
甚至表示 Qwen 比 OpenAI 的产品更好更便宜。


除了这些平台类公司无需开发基础以外,像 Cursor 这种一直被喊套壳的公司,想要从零开始预训练一个模型花费不菲,而且是针对 Coding 领域的特定模型,纯粹预训练得不偿失,那该在怎么办?
就像网友们说的,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开源模型去微调。
那现在全世界开源领域最好的模型也就是国内耳熟能详的那几家了。
而且不仅开源,并且开源选择的协议都是最友好的。

网友们还在 Windsurf 中直给提问,你是谁,谁开发了你?
Windsurf 的模型直接回答我就是「GLM」~

如果说 AI 是新时代的电力,那么以上这些迹象正在表明,我们正在从「世界工厂」转变为 AI 的「世界电厂」。
通过开源,我们正在抢占全球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定义权。
当一个开源的中国模型能提供 80% 的性能,而成本只有 20% 时,选择是显而易见的。
当这个模型能提供 100% 甚至 110% 的性能(如 DeepSeek-V3.1 在编码上的表现),而成本依然低廉时,它就从「备选项」变成「最优解」。
Cursor 被网友抓包时的尴尬,恰恰暴露了硅谷开发者的一种矛盾心态:身体可能很诚实地拥抱中国模型,但在宣传上仍试图维持「硅谷原创」的政治正确。
最后总结一下,「倒反天罡」的不仅是 AI 人才中华人的占比,更重要的技术流向。
当硅谷的工程师们为了优化成本和性能,不得不开始研究 GLM 和 Qwen 的文档时,这场关于下一代 AI 技术浪潮的牌局,才算真正进入了最精彩的下半场。
不过我们也不能「高兴」太早,在 AI 领域的人才上,华人现在一种标签。
但是,如果看看各个大科技公司的 CEO,你会发现,印度老哥们也不甘示弱。
比如谷歌的 CEO 劈柴哥,Sundar Pichai。

比如微软的 CEO,纳德拉 Satya Nadella。

比如 IBM 的 CEO,Arvind Krishna。

比如 Adobe 的 CEO,Shantanu Narayen。

比如霍尼韦尔的 CEO,Vimal Kapur。

以上这些 CEO 们都是印度老哥,其中不乏 AI 科技领域的掌舵人,比如劈柴哥和纳德拉。
参考资料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