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文章专栏 央视揭秘网络直播间 AI 生成“李鬼”产品:一张照片就能生成一段带货视频,消费者难辨真伪
近期,网络直播间出现利用AI生成的虚假产品视频,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,导致被骗现象频发。专家指出,这种行为可能涉及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。
10 月 12 日消息,近段时间,网络上一些商家直接利用 AI 生成的产品视频画面在直播间带货营销,消费者、粉丝难辨真伪,慕名下单,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山寨“AI 李鬼”所骗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,在一些手机平台的网络直播间,一些打着樟树港辣椒旗号的种子,成了主播推销带货的重点,画面中展示的辣椒成串垂挂,产量奇高。当央视记者在直播间询问辣椒种子是否“保真”,种出来“有没有这么大”时,主播纷纷表示“所见即所得”。
然而就在主播回答提问的时候,背景视频却出现了农户站在快要没过膝盖的深水中采摘辣椒的场景,这样的场景显然不符合常理,而类似的画面在其他直播间也有出现,当记者追问这些场景是不是 AI 生成的时,主播并没有正面回应。
对此,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刘浩回应央视新闻称,相应画面明显有悖真实世界规律,在行业里面专业名词叫“穿模”,数字世界内容的建模现在核心还是基于语言,而对于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,它是没有办法感知和预测的。
而湖南岳阳湘阴县樟树镇高级农艺师黄源介绍,樟树港辣椒植株很矮小,视频中的辣椒植株有一人多高,花根本就不是辣椒的花。第二,叶片也不是辣椒树苗叶片的形状。这个视频的辣椒从产量上来看,每亩可能超过了 6000 斤还不止,但是樟树港辣椒的产量大概每亩两千斤到三千斤。
法律专家指出,利用 AI 制作不符合现实或不存在的商品内容,甚至冒用品牌进行牟利,涉嫌民事侵权甚至刑事犯罪。
调查中记者发现,当前各大网络平台普遍升级 AI 内容识别系统,要求对 AI 生成作品添加标注,但仍有一些人采用多种手段绕过审核。在过去,需要一定技术门槛和成本投入的深度伪造,在 AI 大模型的助力下,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深度学习和数据训练,短短几分钟的时间,便能够将一张照片生成为一段直播带货视频,逼真程度相当惊人。
截至目前,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 2.3 亿人。随着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,各种纷杂的人工智能生成信息让人眼花缭乱,有时难辨真假,这也给监管部门和平台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。